當大家還質疑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是否違背其一向所堅持的財政哲學之際,他昨日已經用行動說明一切,他並沒有違背自己一向所堅持的財政哲學,仍然是芝加哥學派
的忠實支持者,依然堅守量入為出,審慎理財的理財哲學,財政預算案內所提出的紓困措施都只是新瓶舊酒,毫無新意,根本無法解決香港貧富懸殊的結構性問題,
富者只會越富,而貧者只會越貧,故筆者亦無意在此評論這些小恩小惠。筆者認為整份財政預算案的重點都在長遠財政計劃工作小組所提出的未來基金,這會否是香
港政府財政哲學的轉捩點,及成為政府庫房收入的新藍海?
其實有關香港政府設立未來基金的討論已有一段時間,政府一直都對此保持開放的態
度,他們認為香港不能只靠賣地收入及印花稅稅收作為政府的主要收入,必須要尋找另外一種收入去維持政府的財政穩定,而未來基金就是他們認為的藍海。其實未
來基金的概念大抵是當政府收入有盈餘,就把部份盈餘投入未來基金,而這基金的用途主要是用作政府的長遠發展,例如房屋基建等。筆者對此表示歡迎,雖然政府
仍然不願意把盈餘真正還富於民,但此舉的確能使政府長遠性的政策得以開展,不需要單靠政府的財政儲備,能維持香港的財政穩定性。有人會說香港的財政儲備已
高達七千億港元,起碼可維持政府大約兩年的開支,故政府有盈餘應該還富於民,直接派現金以解市民的燃眉之急。沒錯,直接派現金給市民的確能令市民直接受
惠,但長遠來說會令政府造成巨大的財政負擔,會令市民有一種錯覺,政府有盈餘就要派錢給市民,這只會令香港步入福利主義的死胡同,對香港長遠的財政負擔有
很大的影響。如果香港政府把年度盈餘撥入未來基金,並利用基金發展基建,興建更多的公共房屋,這才是對市民負責任的表現。現在香港主要所面對的問題就是房
屋問題,故如果把盈餘用作興建公共房屋才是真正用得其所,真正做到取之於民,用之於民。
梁特首曾經誇下海口,10年內要興建28萬伙公共
房屋。如果根據房屋委員會的資料作估算,每個公屋單位平均建築成本約60至70萬,未計通脹都需要大約2,000億港元。如果政府仍不就這些開支作未雨綢
繆,恐怕會令政府未來的開支造成更多不明朗的因素。故未來基金可以成為政府於這十年內用作興建公共房屋的未來基金,以免為未來政府的開支造成巨大的壓力。
其實自回歸至今,政府的經常性開支已增加接近一倍,如果政府仍未能提出開源的辦法,只靠賣地和印花稅作政府主要收入,十年內有機會出現結構性赤字。當香港再度遇上突如其來的經濟逆境,未來基金就可以發揮救命草的作用,不會驟然令到政府的財政遭受巨大的衝擊。
筆
者當然同意政策沒有十全十美的地方,總會有些技術性問題需要解決。其實人口老化的問題亦日益嚴重,政府的福利開支只會有增無減,故政府應考慮如何減少福利
開支的長遠負擔,筆者會認為由未來基金用作緩衝福利開支的長遠負擔,亦不失為一個好辦法。有見及此,未來基金的種子基金需要較多的資金,才能發揮其緩衝政
府財政負擔的作用。政府現提議動用財政儲備內的土地基金作為種子基金,金額大約2,200億港元,筆者認為如果單純用作發展基建,2,200億的種子基金
應該足夠,但其他長遠的福利開支就需要另找救命草。另外,政府需要釐清未來基金及財政儲備的分別,以免基金不能用得其所,不能做到發展基建的原意作用。
其
實未來基金不是新鮮事物,例如澳洲亦都有未來基金,但其用途主要用作公務員的退休金開支,與香港用作發展基金有所不同。筆者當然知道不同國家有不同的政策
考慮,梁特首銳意發展基建,興建公共房屋為其一大任務,但筆者亦想指出其實房屋政策可以有其他政策,用作舒緩供應緊張的問題,但因應人口老化而衍生的長遠
福利開支才是最逼切需要解決的問題。香港人口老化,而勞動人口減少的問題已經是不爭的事實,作為一個負責任的政府,應該着力解決福利開支的長遠承擔問題,
而不是單純解決房屋問題。筆者認為福利政策及房屋政策同樣重要,政府應該着力解決這兩個問題,提出一些長遠性的政策。作為管理公共財政的財政司司長,亦應
該具有高瞻遠矚的視野,筆者同意市民不應過度期望政府派糖,但政府都有責任提出一些長遠性政策,使市民對未來得以希望及有信心。
香港向來
都奉行簡單及低稅制,故如果盲目單靠增加稅項,會容易引起社會各界的強烈反彈。有見及此,未來基金看似是政府用作增加收入的其一選擇,故筆者對此表示樂觀
其成,因為香港不能單靠賣地及印花稅作為主要收入,故筆者認為這是無辦法之中的辦法,因為如果福利開支及基建開支繼續增加,這的確會令政府的財政造成無可
挽救的長遠負擔,香港絕不能走向福利主義的死胡同。
公民網絡乃由一班志同道合的公民黨黨員成立,並廣邀黨員參與,評析時政及社區事務。公民網絡的成立目的是希望能建立一評論平台,使關心社會事務及時政的有志之士能有一個平台發聲,並期望可以做到真正為人民發聲的宗旨,貫徹公民黨的口號「公道自在民心」。
標籤
公民講場
(36)
電視
(21)
世界和平廣播劇
(15)
民主
(15)
社會運動
(13)
普選
(12)
政制
(10)
傳媒
(7)
經濟
(7)
教育
(5)
梁振英
(5)
交通
(4)
雙非
(4)
幼稚園
(3)
移民
(3)
資訊科技
(3)
領匯
(3)
中港問題
(2)
人口政策
(2)
佔領中環
(2)
動物
(2)
國際
(2)
外交關係
(2)
毒品
(2)
言論自由
(2)
雨傘運動
(2)
體育
(2)
創新科技
(1)
單程證
(1)
宗教
(1)
小販政策
(1)
性傾向歧視
(1)
愛國
(1)
教宗
(1)
文化
(1)
法治
(1)
立法會
(1)
財政預算案
(1)
2014-02-27
第二十五集:財政預算案 主持:李俊晞、陳宇明 - 公民講場
公民講場主持邀請到兩位年輕嘉賓,一起討論是日新鮮出爐的財政預算案,如何看一如所料的減甜,交椅洲又能否成為香港商業區的第二把交椅呢?以及分享同日,對明報前總編輯光天化日下遇襲受重傷的感受。
第一部份:財政預算案
第二部份:財政預算案
第一部份:財政預算案
第二部份:財政預算案
2014-02-22
香港鐵路發展的病因 - 李俊晞
「車車咪塞車,等爹吔早些返好嗎?」近期電視上經常都播放這廣告,彷彿是區議會在討論來年巴士發展計劃前,先向坊間灌輸鐵路拓展的好處,為路線重組舖路的陰謀,以便配合政府主力推動鐵路為主,巴士為輔的政策。然而,港鐵最近接二連三都發生事故,不但令到服務延誤受阻,而且連鎖反應下亦波及其他車站擠滿乘客。由此可見,筆者認為香港不能只依賴鐵路為單一交通的長遠發展方向。政府於廣告裡面屢次提及,巴士路線的重組可以令到交通更加暢順,但實際上又是否有如政府所想般簡單呢?
當巴士路線重組過後,居民就失去直達目的地的巴士路線, 而政府所提出的替代方法就是市民可乘搭港鐵, 但市民就需要輾轉轉車才能到達,故稍有經濟能力的市民, 最終就會選擇使用私家車。到最後, 政府不但無法解決交通擠塞的問題,而且還弄巧反拙, 令到香港交通擠塞的問題越趨惡化。每當筆者與運輸署討論地區交通問題時, 署方就只會搬出看似合理的解釋, 指如果每個市民都希望乘搭巴士就能直達目的地, 香港的道路網絡將難以負荷。筆者是同意此論點, 鐵路系統無疑是可以減少路面交通負荷, 但是否以鐵路為主要交通工具,這論點
是值得商榷,筆者會認為決定權應由乘客個人去衡量, 而非由政府作政策主導的角色。 乘客選擇哪一種交通工具當然會有其個人考慮的因素, 例如該巴士路線能否方便他到達目的地,又或者乘客對車費的考慮。 有見及此,筆者認為巴士公司長遠能透過發展中長途的特快線, 這的確能與港鐵爭一日之長短,甚至比港鐵更具優勢。 故筆者奉勸政府當局如果只是盲目削減路線, 以逼使市民選擇鐵路作為主要交通工具, 這是無助香港積壓已久的交通擠塞問題。
雖然今時今日的港鐵經常延誤故障,但乘客往往於投訴過後, 又因為別無選擇的情況下要繼續乘搭港鐵,這全因政府一意孤行的公共交通政策,完全無視香港市民的真正需要, 其實香港市民才是公共運輸工具的最常使用者。另外, 港鐵是次隱瞞電纜絕緣體的產地及受影響數量, 而且毫無誠意改善服務質素, 歸根究底的原因都是缺乏競爭及有力的監察所致。 如果政府於交通政策上繼續偏袒港鐵, 無視其他公共交通工具的重要性,將會引致一鐵獨大的惡果。 首當其衝必然是香港的普羅市民,每當港鐵出現事故後, 因缺乏其他交通工具的替代選擇, 所衍生出來的民生影響是十分深遠。其次, 如果政府繼續容許港鐵繼續壟斷香港鐵路系統, 只會令港鐵更加不思進取,繼續予人一副奈我如何,沒有我辦法的態度,這絕對不是作為公共運輸機構應有的態度, 而且絕對是普羅市民的災難。
筆者姑勿論以鐵路為主的公共運輸政策之優劣。 筆者認為港鐵作為香港唯一營運公共鐵路的企業,其必須對症下藥, 下定決心改善現有弊病,確保鐵路系統能正常運作。 港鐵管理層應明白「港鐵咪壞車,我想早些返好嗎?」 才是港人心聲。香港人只想要有一個以方便市民, 能安全到達目的地為主要考慮,及車費相宜合理的港鐵公司。
是值得商榷,筆者會認為決定權應由乘客個人去衡量,
雖然今時今日的港鐵經常延誤故障,但乘客往往於投訴過後,
筆者姑勿論以鐵路為主的公共運輸政策之優劣。
2014-02-21
公民提名 寸步不讓 - 余德寶
昨晚出席公民黨政改諮詢會,邀請了林鄭司長等人與我們交流意見,以體現兼聽。
在會議上,我問了一條問題:「民意是政改的最關鍵因素,還是中央政府呢?」
林鄭司長回答:「民意只是其中考慮因素,中央的也要考慮!」此時,天真的我才恍然大悟,林鄭過去落區諮詢市民意見,到各個政黨參與諮詢會,也只不過是一埸政治表演。
美 麗的政治囗號:有商有量,實現普選。在大氣電波聽到,在電視看到,在港鐵的宣傳板也掛着,甚至社區會堂的大型橫額也接觸得到,令香港人心存希望,充滿盼 望,普選真的來臨!但這只是美麗謊言,政府最終考慮的是中央政府的意見,是中南海的九位權力核心,而不是七百萬港人的意見,既然如此,又何必大費周張,司 長又落區,日曬雨淋去諮詢呢?
這只不過是令香港人閉嘴的政治技術,試想想,政府在立法會建制派的保駕護航下,有信心通過任何方式和形式的 政改方案,假如不作諮詢下強行通過,政改是通過了,但過不到香港市民,必引至市民佔中,如今,策略改為諮詢,聽了市民意見,反映了給中央,只是中央不接 納,政府已經盡了力,那還有誰會責怪政府呢?聰明的政府用軟性的方法令港人自動閉嘴!
可是,香港人不蠢,看到中央的魔爪正一步一步威脅着香港人,先用經濟統戰香港,其後用政治統戰香港,正如台灣面臨的一樣,香港人要頂得住,守護香港。
堅持公民提名,無商無量!
在會議上,我問了一條問題:「民意是政改的最關鍵因素,還是中央政府呢?」
林鄭司長回答:「民意只是其中考慮因素,中央的也要考慮!」此時,天真的我才恍然大悟,林鄭過去落區諮詢市民意見,到各個政黨參與諮詢會,也只不過是一埸政治表演。
美 麗的政治囗號:有商有量,實現普選。在大氣電波聽到,在電視看到,在港鐵的宣傳板也掛着,甚至社區會堂的大型橫額也接觸得到,令香港人心存希望,充滿盼 望,普選真的來臨!但這只是美麗謊言,政府最終考慮的是中央政府的意見,是中南海的九位權力核心,而不是七百萬港人的意見,既然如此,又何必大費周張,司 長又落區,日曬雨淋去諮詢呢?
這只不過是令香港人閉嘴的政治技術,試想想,政府在立法會建制派的保駕護航下,有信心通過任何方式和形式的 政改方案,假如不作諮詢下強行通過,政改是通過了,但過不到香港市民,必引至市民佔中,如今,策略改為諮詢,聽了市民意見,反映了給中央,只是中央不接 納,政府已經盡了力,那還有誰會責怪政府呢?聰明的政府用軟性的方法令港人自動閉嘴!
可是,香港人不蠢,看到中央的魔爪正一步一步威脅着香港人,先用經濟統戰香港,其後用政治統戰香港,正如台灣面臨的一樣,香港人要頂得住,守護香港。
堅持公民提名,無商無量!
《我是歌手2》式假普選 - 余德寶
我最近追緊內地《我是歌手2》,除了欣賞各位歌手的你爭我逐外,令我擔心是這可能就是香港未來政改、假普選的影子。
民主選舉有三種權利, 不受限制的提名權、參選權和投票權,在《我是歌手2》,現場500名觀眾有絕對的投票權,按自己的意願去投票,一人一票選歌手,但是他們沒有權利成為候選 人去挑戰歌手們,而提名權也是有名無實,機構口話歡迎各人提名歌手加入戰場,挑戰各位歌手,實則好像是由節目高層決定甚麼類型的歌手,例如温柔細膩的歌手 品冠,是節目製作人特意邀請,希望他飆高音,滿溢炒熱氣氛的比賽中,可以有些溫暖慢慢的,平衡一下。
可以聯想到香港日後的普選,香港人看似有權選特首,實則是假選舉。即使一人一票,但候選人不是自己提名的,是中央選擇的,即使我們可以提名候選人,但是要經提名委員會准許,提名權已經名存實亡,即使有參選權,但門檻太門,閘也入不到,如何成為候選人呢?
面對提名權被取去,面對參選權被拑去,市民有絕對的投票權,又有何用呢?
在 節目中,500位現場觀眾投票傾向表演高音、快歌的歌手,票數越高,相反慢歌、抒情歌,即使表達得淋漓,卻得不到他們的賞識,原因是他們沒有權提名歌手, 台上的歌手們與他們沒有一段關係,假如觀眾可以提名自己心意的歌手,無論歌手唱快歌還是慢歌,他們可以較理性去投票,結果而非一面倒,我們的選舉如是。
從我是《我是歌手2》看到香港未來的假普選,各位,不要再欺騙自己,說香港一切正常,我想大家是時候面對我們看到的現實!
民主選舉有三種權利, 不受限制的提名權、參選權和投票權,在《我是歌手2》,現場500名觀眾有絕對的投票權,按自己的意願去投票,一人一票選歌手,但是他們沒有權利成為候選 人去挑戰歌手們,而提名權也是有名無實,機構口話歡迎各人提名歌手加入戰場,挑戰各位歌手,實則好像是由節目高層決定甚麼類型的歌手,例如温柔細膩的歌手 品冠,是節目製作人特意邀請,希望他飆高音,滿溢炒熱氣氛的比賽中,可以有些溫暖慢慢的,平衡一下。
可以聯想到香港日後的普選,香港人看似有權選特首,實則是假選舉。即使一人一票,但候選人不是自己提名的,是中央選擇的,即使我們可以提名候選人,但是要經提名委員會准許,提名權已經名存實亡,即使有參選權,但門檻太門,閘也入不到,如何成為候選人呢?
面對提名權被取去,面對參選權被拑去,市民有絕對的投票權,又有何用呢?
在 節目中,500位現場觀眾投票傾向表演高音、快歌的歌手,票數越高,相反慢歌、抒情歌,即使表達得淋漓,卻得不到他們的賞識,原因是他們沒有權提名歌手, 台上的歌手們與他們沒有一段關係,假如觀眾可以提名自己心意的歌手,無論歌手唱快歌還是慢歌,他們可以較理性去投票,結果而非一面倒,我們的選舉如是。
從我是《我是歌手2》看到香港未來的假普選,各位,不要再欺騙自己,說香港一切正常,我想大家是時候面對我們看到的現實!
就用自由做眼睛 - 余德寶
魯迅說過: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對於香港人,仍是未在意的遙遠警惕,卻在烏克蘭的人民,是活生生的例證。
2.5萬名示威者走 上街頭,為自由而戰。不分男女、老幼,為自由寧死不退。當我見一張相,有兩位年輕人,頭破血流,互想扶持離去。此時,心情很沉重,為了自由,他們可以去到 咁盡,香港人呢?不是叫你持木棍衝擊街坊、不是叫你們拚命流血,只想你為民主參與遊行,只想你們為新聞自由多發表意見,卻換來一句:「我討厭政治。」
一 位烏克蘭老婦雖然力量有限,但沒有離開回家去,而是用行動去表明爭取自由的信念,她幫忙搬石頭。她說她是女人,也有做得到的事,何等震撼人心呢!香港人 呢?不是叫你帶頭佔中、不是叫你們組織遊行,只想你多關心時事、多關心政治,只想你們做「做得到的事」,卻換來的是沉默。
烏克蘭老婦指向 血腥鎮壓的警察說:警察、兇手、開戰、射殺我們,混蛋。正如沉默中爆發,一位老人盡她一生的力量,冒着被射殺的危險,向這班屠夫吶喊。此時警察不再是警 察,不再保護人民,而是保護當權者。面對強權,手無寸鐵的示威者,知道3個月的抗爭,快到終結。他們明白如果不爆發,只會滅亡。不但是他們這一代滅亡,下 一代的自由也會滅亡。
所以,有位中年男人說他們會留守,希望子女在正常的國家成長,生活在文明法治下,而非受監察的地方生活,他們為下一代而戰。我也希望香港的下一代不是在不文明、人治下生活吧。
最後,以《狂舞吧》(電影《狂舞派》主題曲)的歌詞作寄望:「若未來是五官的神情,就用自由做眼睛,望着路途亮與黑也高興。」
今個星期日,為自由而戰,站出來。
2.5萬名示威者走 上街頭,為自由而戰。不分男女、老幼,為自由寧死不退。當我見一張相,有兩位年輕人,頭破血流,互想扶持離去。此時,心情很沉重,為了自由,他們可以去到 咁盡,香港人呢?不是叫你持木棍衝擊街坊、不是叫你們拚命流血,只想你為民主參與遊行,只想你們為新聞自由多發表意見,卻換來一句:「我討厭政治。」
一 位烏克蘭老婦雖然力量有限,但沒有離開回家去,而是用行動去表明爭取自由的信念,她幫忙搬石頭。她說她是女人,也有做得到的事,何等震撼人心呢!香港人 呢?不是叫你帶頭佔中、不是叫你們組織遊行,只想你多關心時事、多關心政治,只想你們做「做得到的事」,卻換來的是沉默。
烏克蘭老婦指向 血腥鎮壓的警察說:警察、兇手、開戰、射殺我們,混蛋。正如沉默中爆發,一位老人盡她一生的力量,冒着被射殺的危險,向這班屠夫吶喊。此時警察不再是警 察,不再保護人民,而是保護當權者。面對強權,手無寸鐵的示威者,知道3個月的抗爭,快到終結。他們明白如果不爆發,只會滅亡。不但是他們這一代滅亡,下 一代的自由也會滅亡。
所以,有位中年男人說他們會留守,希望子女在正常的國家成長,生活在文明法治下,而非受監察的地方生活,他們為下一代而戰。我也希望香港的下一代不是在不文明、人治下生活吧。
最後,以《狂舞吧》(電影《狂舞派》主題曲)的歌詞作寄望:「若未來是五官的神情,就用自由做眼睛,望着路途亮與黑也高興。」
今個星期日,為自由而戰,站出來。
2014-02-19
第二十四集:防空識別區 主持:譚文豪、余德寶、李俊晞 - 公民講場
《日理萬機》作者藍一樂及機師譚文豪給大家上了一個寶貴的航空通識課,什麼是防空識別區?航空情報區?對國防及民航又有什麼影響?此外,氣流與風切變又如影響般空安全?一大堆令人頭昏腦脹的專業名詞,今集公民講場一一為你解釋。
2014-02-14
2014-02-13
黑手破壞言論自由 - 溫仲然
「我感到憂慮的,不是香港的自主權會被北京剝奪,而是這項權利會一點一滴地斷送在香港某些人手裏。」前港督彭定康曾擔憂香港的未來,不幸的是此擔憂正逐步實現。這一年下來,有關大眾媒介的新聞甚囂塵上,先有香港電視網絡不獲發牌,激起不少沉默的香港人走上街頭,捍衞自己的電視選擇權。當大家以為事件已發展至膠着狀態,政府繼續不理民意,誰知道有關大眾媒介的政治風波會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正當商業電台前行政總裁陳志雲先生調任至新設的首席智囊之際,今日突然解僱李慧玲,並即時生效。這些行為都不禁令人質疑商業電台再度重施故技,利用解僱某些敢言的主持,換來政府的續牌,此舉不禁令人擔心香港的言論自由會否再度被打壓,香港還是一個自由的社會?
有不少人都將這次的突然解僱事件,聯想到當年鄭經翰等名嘴被封咪事件,時間亦同樣適逢商業電台續牌之際,故筆者認為這些擔憂是存在。其實2003年的社會氛圍與現在有過之無不及,亦是民怨沸騰,社會上瀰漫着對政府不滿的氣氛。當時鄭經翰在電台節目斥責當時的特區政府,導致2003年7月1日50萬人上街,向政府嗆聲,要求董建華下台。其後,當商台向政府申請續牌,有關政府要求解僱鄭經翰的傳聞亦甚囂塵上。結果商台於04年就解僱鄭經翰,而商台亦順利續牌,但傳聞就不獲證實,直至2012年特首選舉期間,唐英年指梁振英有份干預有關鄭經翰被解僱及商台續牌一事。雖然到最後事件都是不了了之,但筆者認為坊間對梁振英干預電台運作已有客觀判斷,加上是次的突然解僱,相信坊間對梁振英會否干預言論自由亦自有其客觀的判斷。
其實商台要解僱一個主持,自然會有千千萬萬的理由,但是否合理,能令公眾信服又是另一回事。故筆者認為空穴來風,未必無因。之前所謂的節目調動只是煙幕,用作鋪排今次的突然封咪的前期工作,而且在商業電台有前科的考慮下,筆者認為對其打壓言論自由有憂慮只是正常反應。商台亦應該以正視聽,以釋公眾疑慮。
新聞權是三權分立下的第四權。傳媒有責任監察政府施政,代市民發聲。如果政府干預傳媒運作,以換取對傳媒機構給予牌照。這就是完全干預新聞自由及言論自由,完全破壞香港的核心價值。如果傳媒機構只做官方喉舌,這只會淪為官方的宣傳機器,故筆者希望商業電台能堅守作為傳媒應有的風骨,不為五斗米折腰。因為香港的核心價值已經所剩無幾,不要再連一點的新聞自由都被破滅。筆者最後以李慧玲早前所說的一句話作結,「當我感覺到風吹草動,我一定會留守到最後一分鐘,捍衞這個平台。」我希望這亦是不少傳媒工作者所持的信念,捍衞香港應有的言論自由及新聞自由。
2014-02-12
回應福佳林忌:徵陸路入境稅為乜? - 陳宇明
就如福佳林忌所言,膠袋稅有效改變市民生活習慣、汽車首次登有效限制車輛進口從而減少路面負擔。但陸路入境稅呢?就如前文所言,我完全看不到陸路入境稅能有效改善自由行及水貨客等中港矛盾。所以十分質疑提出這種無法改變社會問題的特定稅項的用意如何,若只為在財政預算之前做勢一番,小弟不能苟同。
此外,小弟在提議生活物資離境徵稅被質疑自用物品不需報關之說。據小弟所知,自用物品的報關在入境時發生,深圳海關不執法做成「走水貨不犯法」現象,所以水貨客能一車車的豐胸益力多及瘦身檸檬茶運上深圳而不受阻撓。
小弟真的不如閣下所言反對入境稅,但若如我們真的成功爭取,是否可解讀成香港人已同意自由行及水貨客現時的行為?福佳林忌又是否同意收陸路離境稅後不用再解決自由行及水貨客等問題?若然不是,請問我們又如何解釋今天提議收離境稅的行為?今天我們為陸路入境稅自high一番,他朝會否得到惡果?
最後,有朋友向我提出陸路離境稅能擴闊稅基,但小弟認為擴闊稅基應向富人著手,資產增值稅及第二物業特別稅項都值得討論,但入境稅這種貧富劃一的稅項實在不值一談。
福佳林忌post:
2014-02-11
徵陸路入境稅為乜? - 陳宇明
人民力量提出陸路入境稅,向每名經由陸路口岸入境的旅客收取一百元稅款,旋即引起廣泛討論,泛民政團至特首都為此發言,但筆者深感困惑,到底香港為了打擊甚麼事項要開徵新稅呢?
為減少自由行從而改善對港人的滋擾嗎?我相信絕大多數的廣東道自由行旅客絕不會為一百幾十,甚至一千幾百而卻步。要減少自由行必需從簽證著手,減少自由行到合理水平,才是減少對港人滋擾的有效做法。
為打擊水貨客嗎?即日來回的內地水貨客當然會為每次入境徵稅而卻步,但身為香港居民的水貨客卻不受此限,水貨客只是換了一批「工人」,北區水貨客問題我看不到改善的可能。要打擊水貨客應以生活物資徵重稅,水貨客無利可圖才能解決問題。不過香港仍是一個自由港,出境貨物要徵稅的確會影響香港自由港的地位,此舉必須從詳計議。
陸路入境稅還帶出另一個歷史問題,以往官營的九廣鐵路,前往或羅湖站開出的車費比其他車站高昂得多。以住提出陸路入境稅時,都會連帶羅湖站的車費相提並論,反觀今次提出陸路入境稅卻莫視羅湖站收費的不合理,此舉明顯只是以陸路入境稅作為口號,根本不是任何惠民稅項。
筆者謹此呼籲支持陸路入境稅的團體為此作出更多解釋,香港為何需要陸路入境稅?如何能解決自由行甚至中港問題?若入境稅只是單純的口號,實在難以說服廣大市民支持。
2014-02-04
還我小販文化 - 溫仲然
新年伊始,社會原本爭吵不休的氣氛驟然被節慶的氣氛掩蓋,變得全城歡愉,各人都放下成見,一同歡度佳節。誰不知這些歡愉和諧的氣氛只維持了兩三天,政府於初三赤口當日故態復萌,又變回官僚無情,趕絕於深水埗擺檔的熟食小販。其實熟食小販一向是香港的文化之一,公共屋邨以往成行成市的熟食攤檔已因衞生問題不復見,為何政府在農曆新年期間都不予通融?政府到底是因衞生問題、街道市容而取締熟食小販,抑或真正害怕街頭?如此虛怯街頭的政府,我們應如何尊重其管治威信?
熟食小販向來都是香港人的集體回憶,香港政府自回歸後,以衞生理由一刀切取締公共屋邨擺檔的熟食小販,並取消發出小販牌照,這些舉動都無視香港人的集體回憶,官僚作風勝於一切,一句衞生理由就剝奪市民「掃街」的自由。八、九十年代的公共屋邨,小販攤檔於邨內成行成市,熟食及日用品一應俱全,全都可以在這些攤檔內尋找到,十分方便。公屋居民往往吃完晚餐,一家大小就到樓下的小販攤檔逛逛,晚點又可以到熟食攤檔醫肚,這些都是公屋居民的集體回憶,遺憾的是香港政府決心取締這些小販攤檔,令到公屋居民無奈地失去集體回憶,此後果又有誰去承擔?
政府要取締公屋內的小販攤檔,可以冠冕堂皇地解釋公屋是政府物業,故有責任保持公屋的環境衞生,所以公眾利益凌駕一切,取締公屋內小販攤檔是無可厚非。筆者當然不同意此論點,只是想帶出儘管政府取締小販的理由如何冠冕堂皇,言之有理,但絕對不適用於公眾地方的小販攤檔。政府為何要取締小販攤檔?衞生、治安及噪音問題都可以對症下藥,從而作出改善。小販們自力更生,靠自己一雙手擺檔過活,定必比只靠綜援維生的人們更加有價值,更加值得尊敬。如果政府只因為衞生及噪音問題而趕絕小販,剝奪他們維生的權利,這又符合香港政府一直提倡自力更生、不盲目依靠政府的福利政策宗旨嗎?
縱觀世界各地,夜市攤檔大多是當地的旅遊點,近有台灣的士林夜市,遠有意大利的街頭地攤,全都是當地吸引遊客的特色景點。反觀香港,就只有旺角的西洋菜南街,銅鑼灣的東角道行人專用區,而且這些地方大多是大型品牌的店舖,特色小店全都絕迹。儘管如此,政府連這些碩果僅存的特色旅遊點都要因為噪音問題而作出取締,到頭來不但不能解決噪音問題,而且令人滿為患的問題變得更嚴重,到處都是拖篋的遊客,受苦的是香港人的腳趾。政府如此急功短視,倒果為因的低智政策,不但不能解決問題,更令東方之珠的美譽逐漸褪色。
政府經常託詞辯稱夜市會令香港市容變差,那為何台灣的夜市沒有令市容變差,還成為遊客必到之處?故筆者認為夜市攤檔只要管理得宜,並不會引致衞生治安問題,甚或可以成為旅遊景點。政府應摒棄過往思維,引入夜市攤檔,以及重發小販牌照,不但可增加創業機會,讓市民可以自力更生,更令香港增加旅遊特色。小本經營向來都是香港精神,一家四口於街邊擺檔就可以養活全家的故事,筆者親耳聽聞的都不少,這才是真正的香港。如果引入夜市攤檔,遊客便不用只光顧大型商場,可選擇到街邊攤檔感受香港的真正特色,因為這才是真正屬於香港人的獅子山下精神,而不是琳瑯滿目的大型連鎖店舖。
行文至此,筆者希望當局能重新檢視小販政策,不要再令香港人只能在農曆新年期間才能感受到我們的集體回憶,不要再令小販偷雞摸狗地只能營業數天,還要害怕食環署到場檢控。請當局還香港人一個真正屬於香港的特色,不要再盲目引入大型連鎖店,這只會令香港這個小城市變得更加官僚,更加無情,更加商業化。
我們要的是一個有人情味、有特色及人性化的香港。
熟食小販向來都是香港人的集體回憶,香港政府自回歸後,以衞生理由一刀切取締公共屋邨擺檔的熟食小販,並取消發出小販牌照,這些舉動都無視香港人的集體回憶,官僚作風勝於一切,一句衞生理由就剝奪市民「掃街」的自由。八、九十年代的公共屋邨,小販攤檔於邨內成行成市,熟食及日用品一應俱全,全都可以在這些攤檔內尋找到,十分方便。公屋居民往往吃完晚餐,一家大小就到樓下的小販攤檔逛逛,晚點又可以到熟食攤檔醫肚,這些都是公屋居民的集體回憶,遺憾的是香港政府決心取締這些小販攤檔,令到公屋居民無奈地失去集體回憶,此後果又有誰去承擔?
政府要取締公屋內的小販攤檔,可以冠冕堂皇地解釋公屋是政府物業,故有責任保持公屋的環境衞生,所以公眾利益凌駕一切,取締公屋內小販攤檔是無可厚非。筆者當然不同意此論點,只是想帶出儘管政府取締小販的理由如何冠冕堂皇,言之有理,但絕對不適用於公眾地方的小販攤檔。政府為何要取締小販攤檔?衞生、治安及噪音問題都可以對症下藥,從而作出改善。小販們自力更生,靠自己一雙手擺檔過活,定必比只靠綜援維生的人們更加有價值,更加值得尊敬。如果政府只因為衞生及噪音問題而趕絕小販,剝奪他們維生的權利,這又符合香港政府一直提倡自力更生、不盲目依靠政府的福利政策宗旨嗎?
縱觀世界各地,夜市攤檔大多是當地的旅遊點,近有台灣的士林夜市,遠有意大利的街頭地攤,全都是當地吸引遊客的特色景點。反觀香港,就只有旺角的西洋菜南街,銅鑼灣的東角道行人專用區,而且這些地方大多是大型品牌的店舖,特色小店全都絕迹。儘管如此,政府連這些碩果僅存的特色旅遊點都要因為噪音問題而作出取締,到頭來不但不能解決噪音問題,而且令人滿為患的問題變得更嚴重,到處都是拖篋的遊客,受苦的是香港人的腳趾。政府如此急功短視,倒果為因的低智政策,不但不能解決問題,更令東方之珠的美譽逐漸褪色。
政府經常託詞辯稱夜市會令香港市容變差,那為何台灣的夜市沒有令市容變差,還成為遊客必到之處?故筆者認為夜市攤檔只要管理得宜,並不會引致衞生治安問題,甚或可以成為旅遊景點。政府應摒棄過往思維,引入夜市攤檔,以及重發小販牌照,不但可增加創業機會,讓市民可以自力更生,更令香港增加旅遊特色。小本經營向來都是香港精神,一家四口於街邊擺檔就可以養活全家的故事,筆者親耳聽聞的都不少,這才是真正的香港。如果引入夜市攤檔,遊客便不用只光顧大型商場,可選擇到街邊攤檔感受香港的真正特色,因為這才是真正屬於香港人的獅子山下精神,而不是琳瑯滿目的大型連鎖店舖。
行文至此,筆者希望當局能重新檢視小販政策,不要再令香港人只能在農曆新年期間才能感受到我們的集體回憶,不要再令小販偷雞摸狗地只能營業數天,還要害怕食環署到場檢控。請當局還香港人一個真正屬於香港的特色,不要再盲目引入大型連鎖店,這只會令香港這個小城市變得更加官僚,更加無情,更加商業化。
我們要的是一個有人情味、有特色及人性化的香港。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