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網絡乃由一班志同道合的公民黨黨員成立,並廣邀黨員參與,評析時政及社區事務。公民網絡的成立目的是希望能建立一評論平台,使關心社會事務及時政的有志之士能有一個平台發聲,並期望可以做到真正為人民發聲的宗旨,貫徹公民黨的口號「公道自在民心」。
標籤
公民講場
(36)
電視
(21)
世界和平廣播劇
(15)
民主
(15)
社會運動
(13)
普選
(12)
政制
(10)
傳媒
(7)
經濟
(7)
教育
(5)
梁振英
(5)
交通
(4)
雙非
(4)
幼稚園
(3)
移民
(3)
資訊科技
(3)
領匯
(3)
中港問題
(2)
人口政策
(2)
佔領中環
(2)
動物
(2)
國際
(2)
外交關係
(2)
毒品
(2)
言論自由
(2)
雨傘運動
(2)
體育
(2)
創新科技
(1)
單程證
(1)
宗教
(1)
小販政策
(1)
性傾向歧視
(1)
愛國
(1)
教宗
(1)
文化
(1)
法治
(1)
立法會
(1)
財政預算案
(1)
2014-03-05
港大民調的金漆招牌 - 陳宇明
談民意調查機構,其實香港一向不缺乏支持政府的民調機構。如一國兩制研究中心早已在1990年成立,計品牌歷史絕不比港大民調短,而香港各大學的民調亦經常對特區政府施政作出民意調查。要打敗港大民調的品牌,其實不需李家傑另立基金,香港本來就有很多擁抱政府的民意機構。
問題在於為何媒體往往會引述港大民調的結果做新聞呢?民意調查重點是忠實地反映民意,而在媒體工作的人亦是民意的一部分,對民意亦有一定的感受。假若有機構指出梁振英的支持率有80%,除了換來報道外,還有一大堆的質疑。民調機構自然會沒落,日後的民調結果自然得不到重視。由此可見,鐘庭耀港大民調的金漆招牌是經歷二十多年來不同民調經驗的累積而得來的。
反面來看,商界、特區政府及中共自回歸以來對民意調查的不尊重,如董建華時代的路祥安事件、曾蔭權的視民望如浮雲及今天李家傑抹黑鐘庭耀,全部都能夠反映出香港回歸以來的管治團隊都不願承認自己的管治失誤。試想一下2003年若政府能正面回應關於23條的民調,可能不會有50萬人上街。2012年若在國教風波中有正面回應民調,也許就沒有12萬人圍政府總部。一次又一次的管治危機其實都早在民意調查中反映出來。
香港是一個已發展的城市,普遍的教育水平亦相當高,並不是控制了民調就能改變港人的獨立思考,加上網絡媒體的發達,輿論是控制不了的。就算港大民調被滅聲,最大的受害人其實是當權者自己。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