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2-27

財政預算案系列(一)未來基金救未來 - 溫仲然

當大家還質疑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是否違背其一向所堅持的財政哲學之際,他昨日已經用行動說明一切,他並沒有違背自己一向所堅持的財政哲學,仍然是芝加哥學派 的忠實支持者,依然堅守量入為出,審慎理財的理財哲學,財政預算案內所提出的紓困措施都只是新瓶舊酒,毫無新意,根本無法解決香港貧富懸殊的結構性問題, 富者只會越富,而貧者只會越貧,故筆者亦無意在此評論這些小恩小惠。筆者認為整份財政預算案的重點都在長遠財政計劃工作小組所提出的未來基金,這會否是香 港政府財政哲學的轉捩點,及成為政府庫房收入的新藍海?

其實有關香港政府設立未來基金的討論已有一段時間,政府一直都對此保持開放的態 度,他們認為香港不能只靠賣地收入及印花稅稅收作為政府的主要收入,必須要尋找另外一種收入去維持政府的財政穩定,而未來基金就是他們認為的藍海。其實未 來基金的概念大抵是當政府收入有盈餘,就把部份盈餘投入未來基金,而這基金的用途主要是用作政府的長遠發展,例如房屋基建等。筆者對此表示歡迎,雖然政府 仍然不願意把盈餘真正還富於民,但此舉的確能使政府長遠性的政策得以開展,不需要單靠政府的財政儲備,能維持香港的財政穩定性。有人會說香港的財政儲備已 高達七千億港元,起碼可維持政府大約兩年的開支,故政府有盈餘應該還富於民,直接派現金以解市民的燃眉之急。沒錯,直接派現金給市民的確能令市民直接受 惠,但長遠來說會令政府造成巨大的財政負擔,會令市民有一種錯覺,政府有盈餘就要派錢給市民,這只會令香港步入福利主義的死胡同,對香港長遠的財政負擔有 很大的影響。如果香港政府把年度盈餘撥入未來基金,並利用基金發展基建,興建更多的公共房屋,這才是對市民負責任的表現。現在香港主要所面對的問題就是房 屋問題,故如果把盈餘用作興建公共房屋才是真正用得其所,真正做到取之於民,用之於民。

梁特首曾經誇下海口,10年內要興建28萬伙公共 房屋。如果根據房屋委員會的資料作估算,每個公屋單位平均建築成本約60至70萬,未計通脹都需要大約2,000億港元。如果政府仍不就這些開支作未雨綢 繆,恐怕會令政府未來的開支造成更多不明朗的因素。故未來基金可以成為政府於這十年內用作興建公共房屋的未來基金,以免為未來政府的開支造成巨大的壓力。

其實自回歸至今,政府的經常性開支已增加接近一倍,如果政府仍未能提出開源的辦法,只靠賣地和印花稅作政府主要收入,十年內有機會出現結構性赤字。當香港再度遇上突如其來的經濟逆境,未來基金就可以發揮救命草的作用,不會驟然令到政府的財政遭受巨大的衝擊。

筆 者當然同意政策沒有十全十美的地方,總會有些技術性問題需要解決。其實人口老化的問題亦日益嚴重,政府的福利開支只會有增無減,故政府應考慮如何減少福利 開支的長遠負擔,筆者會認為由未來基金用作緩衝福利開支的長遠負擔,亦不失為一個好辦法。有見及此,未來基金的種子基金需要較多的資金,才能發揮其緩衝政 府財政負擔的作用。政府現提議動用財政儲備內的土地基金作為種子基金,金額大約2,200億港元,筆者認為如果單純用作發展基建,2,200億的種子基金 應該足夠,但其他長遠的福利開支就需要另找救命草。另外,政府需要釐清未來基金及財政儲備的分別,以免基金不能用得其所,不能做到發展基建的原意作用。

其 實未來基金不是新鮮事物,例如澳洲亦都有未來基金,但其用途主要用作公務員的退休金開支,與香港用作發展基金有所不同。筆者當然知道不同國家有不同的政策 考慮,梁特首銳意發展基建,興建公共房屋為其一大任務,但筆者亦想指出其實房屋政策可以有其他政策,用作舒緩供應緊張的問題,但因應人口老化而衍生的長遠 福利開支才是最逼切需要解決的問題。香港人口老化,而勞動人口減少的問題已經是不爭的事實,作為一個負責任的政府,應該着力解決福利開支的長遠承擔問題, 而不是單純解決房屋問題。筆者認為福利政策及房屋政策同樣重要,政府應該着力解決這兩個問題,提出一些長遠性的政策。作為管理公共財政的財政司司長,亦應 該具有高瞻遠矚的視野,筆者同意市民不應過度期望政府派糖,但政府都有責任提出一些長遠性政策,使市民對未來得以希望及有信心。

香港向來 都奉行簡單及低稅制,故如果盲目單靠增加稅項,會容易引起社會各界的強烈反彈。有見及此,未來基金看似是政府用作增加收入的其一選擇,故筆者對此表示樂觀 其成,因為香港不能單靠賣地及印花稅作為主要收入,故筆者認為這是無辦法之中的辦法,因為如果福利開支及基建開支繼續增加,這的確會令政府的財政造成無可 挽救的長遠負擔,香港絕不能走向福利主義的死胡同。

沒有留言: